Loading color scheme

美华基金会 美南华总联合举办对话故事人物—畅谈“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 论坛摘要/纪实

7月10日,美华基金会和美国南加州华人联合总会联合举办了“对话故事人物 – 畅谈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座谈会,并祝贺主讲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终身教授周敏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院士。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侨务领事路君燮、美华基金会主席李社潮、美南华总会长邵闻都做了精彩的致辞,周敏教授也以“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为题做了主旨演讲,引起了在座来宾们的热议,纷纷踊跃表达想法,对话“故事人物”。

路君燮领事的致辞依然是文采飞扬。他非常敬佩周敏教授对华人海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同时向美华基金会开展的“我们的故事”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是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话题,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让大家了解海外华人、侨胞的生活状态,同时构建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路领事说, 国内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建议成立“华人华侨学” 。华人移民最远可以追溯的秦朝,目前中国的海外侨胞有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各地, 不仅要从移民史、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华人移民,也可以从外交学、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各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就可以让美国主流、社会各界看到华人华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的精妙绝伦的“工笔画”后面的大写意,他对此是非常期待的。

美华基金会主席李社潮的致辞:

最近几年因美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原因,也因为疫情大流行等诸多因素,美国历史上曾有的歧视亚裔”基因“沉滓泛起,每每都在伤害着我们亚裔群体的肌体。所以,在Black life Matter 运动期间,在Pandemic 期间,美华基金会在配合、协助美华总向南加州社会各界捐赠PPE物质的时候,基金会积极严肃地思考着如何更有效地展开工作,在反亚裔受歧视的问题上凝聚一些力量,从根上维护我们华裔群体的利益和尊严,不能让150多年前华工受欺凌,受歧视的历史重演!

所以在美华基金会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催生了“我们的故事”以及系列反对亚裔受歧视的相关栏目。我们怀着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抒写“我们的故事” 来反映在美国各行各业杰出的华裔代表和团体,推崇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贡献以及引领。

今天有四位故事人物在现场,他们是周敏院士,赵美心国会议员,周本立法官,和许坚主席。当我在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深受感动,颇有启发,同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美华基金会今天要做的事是惠及社会,善留后代的壮举。

从一篇篇的故事和一段段历史中,我们了解到,华裔和其他族裔一样带着自身的文化背景来到美国,努力融入和参与到美国社会建设中,无论在政界,学术界,科技界,金融界,商业界,慈善事业,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抒写的一篇篇故事,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团体将会汇集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就是在美华人奋斗、生活和奉献的历史画卷,它激励着我们华人群体奋发向上,自我肯定的一股力量!

从这一篇篇的故事里,我感触特别深的是,不管这位故事人物从事什么职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虽然兼融多元文化,也贯通中西文化,但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他们身上的作用仍然熠熠生辉。由此可见,文化传承是多么重要!在邵闻会长的帮助下,我们把尼山国际出版社“论语”中英文版搬上美华基金会的网站,供大家免费学习和阅读。我们由衷地希望华裔群体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的后代和我们一样兼容并蓄中西文化,达到中西文化互通互鉴,多元融合。因此也为自己身为华裔身份而深感自豪!

诚如大家所知,美华基金会是美国南加州华人联合总会众多成员的社团之一,正如其他非营利机构的成员社团一样有着自身的使命也承载着社会的期待。美华基金会的宗旨很明确,通过抒写我们当代在美华人故事/历史,鼓励华裔群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反对亚裔受歧视的社会现象。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请大家多多关注我们,多多关心我们,共同绘写这幅历史的画卷,为提升我们华人群体的自身形象做出一点努力!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前行!

我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各位“故事人物”与我们分享您的经验和成功!我本人深感荣幸聘周敏院士为美华基金会名誉主席。感谢南华总的邵闻会长,熊文胜理事长,于泽伟监事长大力支持基金会的工作,感谢基金会秘书长宋媛媛以及工作团队忘我地工作。                  

感谢美国新闻速递刘茁总裁,在故事采访,编辑,整理中她的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今天我们所读到的诸多故事的英文版是兼任基金会执行主席的于泽伟编辑,整理和翻译的。基金会的网站是双语网站。

感谢基金会前主席王俭美,程远,顾衍时荣誉会长和董事会全体董事。

感谢在坐的各位新老朋友,拨冗参加今天的活动。 祝各位健康,平安!

美国南加州华人联合总会会长邵闻的致辞: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978年7月10号的凌晨3点,一个从北京来的电话将卡特总统进行,打电话的是总统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国访问,“我正在和邓小平副总理会面,他问了我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卡特总统想了一下回答说:“你告诉邓先生,他可以派10万人”,就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美国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是这个特殊日子的受益者。

我所了解的美国华人的移民史可以分4个阶段,从1820年第一个中国人以华工的身份来到美国,到1880年已经有10万人,这可以成为我们华人移民第一代,第二代是从庚子赔款以后,大量的留学生来到美国,第三代是二战以后到70年代,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第四代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是大陆开放后的学者,到90年代留学生达到了顶峰,我们在做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和学者,都属于这第四代移民,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中国也踏入了4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按周敏教授的统计,目前全美华人540万左右,75%是美国公民,这既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影响美国政治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力量。

我非常赞同周敏教授的观点,华人要落地生根,用心去融入当地社会,而不是做外来的寄居者。如果只做外来的寄居者一定会受到歧视,这就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有这么多的Asian hate的案件发生。周敏教授对这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除了仇恨亚裔之外,最近在洛杉矶又发生了大量的针对华人的刑事犯罪。在这里也很想听周敏院士的观点,作为华人应该怎么样来应对这些突发的问题。今天刘茁写了一篇文章很好,我们要用我们的选票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要向不作为的民选官员问责。 安防教官TC许教官也在现场,有时间我们会再做单独的讨论。

周敏教授对于中餐文化,儒家文化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代表美华总和美华基金会送周敏老师一个礼物,就是我们尼山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全解的英文版,这是目前我认为翻译最好的英文版本,在我们的美华基金会网站上可以免费读到全部的内容。美华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做很多的公益事业。再次祝贺美华基金会蓬勃发展,在帮助华人社区争取华人权益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周敏教授以“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为题做了主旨演讲。她从疫情前全球国际移民趋势、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 、新冠疫情阴云下美国华人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对国际移民及华人移民的基本状况做了介绍和分析。

根据周敏教授提供的数据,1980年以来的美国华人人口和社区发展状况的主要数据包括:

华裔人口500多万(占亚裔人口24%,占美国人口 > 2%):2/3来自中国大陆,15%台湾,10%香港,10%其他国家和地区;男女性别比例平衡(2020: 99男/100女;1890: 2,679 男 / 100女);40万无证移民(8%)

移民成分:第一代:三分之二; 第二代:~ 25%;第三代以上:> 10%

社会经济背景:51% 获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家庭年收入中位数:8.1万美元

居住模式:8%-15%住传统唐人街;华人移民聚居郊区(ethnoburb);白人中产阶级郊区

社会地位:“模范少数族裔”;“永远的外国人”

谈到目前美国华人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时,周敏教授认为:

挑战:“他者”社会排斥,种族歧视,仇恨犯罪

二战前:东亚病夫、黄祸;1960年代:模范少数族裔;2020+ “中国病毒”

新冠疫情期间,主流社会又出现将病毒传播归咎于中国的谬论,华人再次成为对美国公共卫生的“威胁”。其结果是在全美范围內再次掀起仇华、仇亚风潮

自2020年3月以来至2021年12月,“停止歧视亚太裔”(Stop AAPI Hate记录了10,000多起仇亚事件:

人身攻击,verbal and physical attacks

找替罪羊, e.g., blaming China for the spread of virus

反移民情绪, e.g., “go back to China,” “stay in your  country where you belong”

种族主义刻板形象, e.g., rat eaters, dirty habits

种族辱骂 , e.g., “Chink,” “Chinamen”

社会影响

亚裔成为替罪羊,泄愤对象

亚裔“永远的外国人”刻板形象无限放大,其他负面刻板形象被激活和强化

机遇:反歧视、争权利的政治觉醒和行动

周敏表示,美国在疫情当下的仇亚,反亚情绪和歧视行为是制度性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制度性种族主义的社会问题。如果应对?周敏说,集体发声示威,站起来,说出来(stand up and speak up),让公众知道我们的不满和诉求,为自己争权益。

周敏强调参与政治和选举的重要性。她说,美国社会有句政治口号,如果你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if you cannot beat them, join them)。在种族主义制度下,我们需要进入体制,积极参政,选出各级政府官员为我们在体制内发声和立法。

周敏还提醒到,美国华裔和亚裔社区将继续受“模范少数族裔”和“永远的外国人”的双重社会排斥。在逆境中亚裔应更加团结,展开反歧视的集体行动和积极参与政治。反歧视、争权益得靠自己,靠自身团结和组织联盟; 我们虽有成功的例子,但还需不断努力。

周敏教授深入的分析引起与会者的热议,在座的来宾们纷纷踊跃表达想法及提问,对话故事人物,畅谈“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

 

美华总理事长熊文胜提到,老侨在中国城都有自己的会所,而且都位于黄金地段。期待美华基金会做强做大之后也能在新的中国城的黄金地段拥有自己的会所。传统中国城在过去的岁月中一直经久不衰,社会治安也远比其他族裔集中的区域要好。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城传统商业的繁荣以及住中国城的居民与新移民之间的紧密互动交流,在多方面得到了新移民的支持,据此,建议生活在其他区域的华人华侨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老侨居住的中国城,让传统的中国城继续繁荣昌盛,继续成为其他族裔了解中华文化的桥头堡。除此之外,他问到周敏教授长期从事移民社会学研究,为什么近几年来美国社会出现激增的仇恨亚裔事件?

周教授回答:仇视亚裔的问题不是新冠疫情之后才发生,是在美国历史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的问题,每次当有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仇视亚裔的现象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美华总秘书长庞飞律师问到,周敏教授的讲座发言里提到了现在美国华裔移民的两个重要群体,一个是华商群体,一个是高学历高知识的留学生群体。这两个群体,一个是经济实力比较好,一个是已经在美国的各大高校、各大公司工作,是否有办法把这两个群体的优势可以整合起来,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让华人社区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比如,今年加州大学系统,特别是伯克利加大和UCLA,今年相比去年,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华裔高中学生的录取比例,比如阿卡迪亚高中,出现了伯克利的录取不如去年一半的情况。洛杉矶时报也有一篇文章,说华裔学生的UC录取率降低,是腾出更多的名额来提高西裔的录取率。华裔社区一般又比较关心孩子们的大学录取和升学,我们华裔移民的这两个群体,是不是可以整合优势,一起来做一点什么事情,去改善华裔学生的UC录取。

周教授回答:华裔聚居的圣盖博谷,人口构成是华裔和西裔共存和共生的局面。我们应该也要考虑和西裔邻居们的关系。虽然UC录取华裔学生的比例也许有所下降,但是,其他的排名高的大学或者私立大学,华裔学生还是取得了很好的大学录取结果。从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华裔的完成大学教育的比例,甚至比白人的比例还要高,当然也大大地高于西裔的比例。华人家庭比较重视大学教育,所以比较关注大学录取,并不是很奇怪,但是,我们不应该过于强调大学录取,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苏浙沪同乡会前会长、美华基金会资深顾问杨逸凡问到,就周敏教授的研究成果来看,什么是理想的移民或者成功的移民?华人移民团体有哪些需要继续努力的,其他移民团体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

周教授回答:是否成功只要取决于一些统计指标,比如说平均收入、教育水准、居住区域,就这些指标来讲,华人都是在平均水准以上的,比如大学毕业者的百分比远大于白人比例。这些方面是有成就的,但是是不是成功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华人的融入度还有待努力,尤其是政治融入度,除去一些集中居住区域,比如San Gabriel Valley, 参政度不如其他族裔,比如西裔。许多少数族裔除了有自己的组织外,还有跨族裔的团体,互相交流和支持,华人要多和其他族裔接触,一起介入,这样更有力量。

杨会长又问到,现在唐人街更像是当地的观光区,某种程度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象征,也被规划为历史区域而难以开发。但是常常听到一些声音,说唐人街展现的是过去,落后与时代,难以代表现在的中国。对此您怎么看,唐人街的定位和功能是什么?                   

周教授回答:唐人街某种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唐人街代表的是Chinese American, 还是应该限制开发,予以保留的。

美国杭州商会会长周刚表示,今天见到周敏教授感到非常亲切,不仅两个儿子都读UCLA, 而且两个人的名字看起来像是兄妹,不过细细一想又不敢高攀,周敏教授现在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成就斐然。周会长问到在目前事业巅峰,“高高在上”时有什么感想?

周教授回答:非常欢迎你的儿子来选我的课,使他们了解我们华人的移民史。我记得聘请我做院士的电子邮件可能白天就收到了,但我每天有200-300个邮件,并沒有及时看到,我在凌晨查电邮不经意看到时,忍不住大声尖叫出来,非常激动,这是对我几十年工作的肯定。从那以后,我同以前一样工作、生活,并沒有什么变化,只是觉得责任更重了。

南加高校联盟前会长陈峥问到,如何看China Initiative (中国行动计划)?另外,今后移民的人口数量以及结构的预测是什么?

周教授回答:“中国行动计划”是某些极端政治的产物,把中国当作了一个假想敌,所有的在美华人教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上报学术活动相关内容,确实对在美华裔专家教授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另外,今后几年移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都不太会有太大的变化。

美国奥淇/宏盛总裁黄海蒂问到,为什么学Sociology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会继续自己的专业,很多人都改换方向,很多学生,后来都进入法律领域,变成律师了?

周教授回答: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它是很多学科的重要基础或组成部分。如果学了社会学,再去做别的专业,会理解更深刻,特别是法律专业。还有很多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士,如医生,科技人员,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后来又进入到社会学来研究。

JFC公司总裁陈晓笛表示,在美国的高学历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智慧的华裔,基本上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岗位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生活富裕家庭稳定思想成熟。他们是属于管好自己,不给社会不给国家添麻烦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裡面也是很有建树的而且得到很多的讚誉,在美国已经安居乐业尽享生活的美好。但对于参政议政最多只是朋友之间的閒聊而已,基本上属于逍遥族或者说保守族或者说享受生活快乐族,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去投票,更不愿意出头来竞选。有华裔菁英参选,他们也是漠视,并不觉得这个别的华裔选举人真的能够为华裔做出点儿什麽。所以基本是缩头一族。如何去启发他们或者说唤醒他们?第二个由于他们的对政治的漠不关心,也严重影响到下一代。基本上来说,华二代热门专业都是高科技、医学和金融居多,极少选择文科。华裔现在越来越富有,已经成为别的族裔眼睛裡面的小肥羊,针对华裔犯罪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果不积极参政议政执政,再多的金钱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力。所以我们作为最大的一个移民族群,应该积极来参与美国方方面面的活动,不仅仅是政治方面的活动,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慈善活动。

周教授回答:当然在我们华裔裡面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是保守的远离政治的。第一代移民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必须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社区或国家。我们不能苛求他们来积极参与社会方面的各种活动,尤其是与别的主意族群的交流。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啊!我们可能更多的要去鼓励更加年轻人或下一代华裔积极参政议政。

【部分照片来源:美洲华联社】